Những ai có được hạnh phúc cũng sẽ làm cho người khác được hạnh phúc. (Whoever is happy will make others happy too.)Anne Frank
Điều bất hạnh nhất đối với một con người không phải là khi không có trong tay tiền bạc, của cải, mà chính là khi cảm thấy mình không có ai để yêu thương.Tủ sách Rộng Mở Tâm Hồn
Dầu giữa bãi chiến trường, thắng ngàn ngàn quân địch, không bằng tự thắng mình, thật chiến thắng tối thượng.Kinh Pháp cú (Kệ số 103)
Cơ hội thành công thực sự nằm ở con người chứ không ở công việc. (The real opportunity for success lies within the person and not in the job. )Zig Ziglar
Một người chưa từng mắc lỗi là chưa từng thử qua bất cứ điều gì mới mẻ. (A person who never made a mistake never tried anything new.)Albert Einstein
Thêm một chút kiên trì và một chút nỗ lực thì sự thất bại vô vọng cũng có thể trở thành thành công rực rỡ. (A little more persistence, a little more effort, and what seemed hopeless failure may turn to glorious success. )Elbert Hubbard
"Nó mắng tôi, đánh tôi, Nó thắng tôi, cướp tôi." Ai ôm hiềm hận ấy, hận thù không thể nguôi.Kinh Pháp cú (Kệ số 3)
Để đạt được thành công, trước hết chúng ta phải tin chắc là mình làm được. (In order to succeed, we must first believe that we can.)Nikos Kazantzakis
Người ngu nghĩ mình ngu, nhờ vậy thành có trí. Người ngu tưởng có trí, thật xứng gọi chí ngu.Kinh Pháp cú (Kệ số 63)
Hãy cống hiến cho cuộc đời những gì tốt nhất bạn có và điều tốt nhất sẽ đến với bạn. (Give the world the best you have, and the best will come to you. )Madeline Bridge

Trang chủ »» Danh mục »» Rộng Mở Tâm Hồn »» none »» 第四集 »»

none
»» 第四集

(Lượt xem: 13)
Xem trong Thư phòng    Xem định dạng khác    Xem Mục lục  Vietnamese || Đối chiếu song ngữ


       

Giảng giải Kinh Phổ Môn - Bài giảng thứ năm

Font chữ:


SÁCH AMAZON



Mua bản sách in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五集)  1983/1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8-004-0005

  請掀開經本八百零七面:

  昨天講的這一段,在註解裡面引用了兩條公案,一位是琳法師,一位是孫敬德,這兩個人的公案都在本經《音義》裡面。琳法師在,就是我們這個本子一0八七頁,諸位記一記就好了,你們自己去翻著看。孫敬德這個公案在一0八八頁,這個我們都不必要再講了,諸位記一記。如果要參考的話,可以翻後面的《音義》上去參考。下面就是「別答」,別答裡面也就是本經主要的內容,正是菩薩的十二大願。分為三大段,「初免七難」,第二段是「離三毒」,第三段是「應二求」。在第一個段落裡面,又分為兩個中段,第一個中段是「正明七難」,第二是「結其神力」。七難就是七個小段,第一個小段是「免火難」。請看經文:

  【若有持是觀世音菩薩名者。設入大火。火不能燒。由是菩薩威神力故。】

  大師在這個註子裡面說,「此下不出三業為機」,就是在這一大段裡面,這個十二大願不出身、口、意三業。「七難持名,口業機也。三毒常念,意業機也。」所以,滅三毒,心裡面要常常憶念觀世音菩薩。「二求」必得要「禮拜」,這是「身業機也」。所以,我們有求於觀世音菩薩加持我們,一定要禮拜,這是三業恭敬。這一段的意思昨天也給諸位提示到,清涼大師在《華嚴經》裡面也是這樣的給我們說明。諸位看看《華嚴經.觀自在章》的註解,就曉得我們應該如何來祈求菩薩感應。這個幾句話是總綱,一直貫入這一大段,就是十二大願。

  下面再給我們解釋「若有設有」,經文裡面常常有這些字樣,這種字樣都是假設,「皆不定之辭」。有什麼樣的災難,都可以修學這個法門,我們這個災難就可以免除。下面這是引用《楞嚴經》的經文,說明菩薩加持的能力究竟從什麼地方來的。「普門品」裡面只說加持之事,沒有說出菩薩這種能力的來源,所以必須要兩部經合起來看。「二者」,這是《楞嚴經》上的,「知見旋復,令諸眾生,設入大火,火不能燒」。我們將底下有兩行半的小註念一念。「見覺屬火」,在四大裡面偏於火大,「知見旋,則離火塵。幻塵既離,真性斯存,所以無火害也。由菩薩離塵復性之威力加被,故眾生入火持名,亦不能燒」。說到知見,它就包括了六根。我們六根的作用是見、聞、嗅、嘗、覺、知,在眼根叫見,在耳叫聞,在鼻叫嗅,在舌叫嘗,在身叫覺,在意叫知。這個六根其實是一性所起的作用,就是一個本性所起的作用,「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

  旋復就是回頭,就是我們這個作用不向外流,而向內入,就是曉得回頭。佛在一切經典教誡眾生,總是以這個意思擺在最先。我們在《金剛經》裡面所看到的,釋迦牟尼佛入舍衛大城乞食,乞食之後他就回到精舍,洗足,敷座而坐,這就是表示能夠回頭。我們的毛病就是不知道回頭,不知道回頭我們這個心就被外境所轉,這叫凡夫。所以在修學,認真的修學,無論做什麼事情,起心動念、做一切的事情要知道回頭。知道回頭的人,在世間事業他有成就,修學出世間法他也會有成就,為什麼?這是屬於善根福德之一。在世間叫福德,這是個有福之人,凡是做事情會回頭的,這個人有福。學佛,凡是心能夠回頭的這個人有善根,他的修學一定有成就。在佛法裡面,所以講觀機,觀察眾生的根機,哪個人根性熟了,可以度他,哪些人根性還沒熟,只能夠做一個種子。觀機從哪裡觀?就是看他能不能回頭,從這個地方看。念念都能回光返照的,這個人根性熟了,佛菩薩一定要幫助他,因為他在這一生他能夠證果,他能夠成就。所以說根熟眾生。世間法,你看看像公司行號做老闆用人,一般機關首長用人,他也曉得觀機。哪些人他要用、他要提拔?做事情知道回頭,認真、負責、心思細密,這樣的人他一定會培養他,做為將來自己的幹部。由此可知,這旋復兩個字,在世出世間都非常的重視。

  我們學佛要想有成就,這兩個字決定不能夠輕易的看過。菩薩這個能力的來源,就是曉得回頭。所以佛門裡面常講回頭是岸,旋復就是回頭,旋是轉過來,復是回到原來的位子上,就是回頭是岸。

  在這個地方,菩薩是旋妄歸真。根塵接觸的時候,這當中就生識,譬如我們眼根接觸色塵,眼見色,就會起分別、執著;分別執著就是識,識心生起來了,這是妄。旋復是什麼?趕緊回過頭來,這一回頭,識心就不生了,在這個境界裡面,就不再繼續的去分別、去執著,分別心、執著心斷了。斷了的時候,功夫怎麼?功夫內照,內照這就是歸真。真是什麼?一心,也就是清淨心。我們眼見外面一切色塵,這是照,照得清清楚楚、了了分明,這個裡面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不起心、不動念,是真心對境,這叫做旋復。所以旋復,你要懂得這個意思,如果你要是錯會了,那就麻煩大了。錯會了怎麼樣?跑到裡面去找,裡面能找得到嗎?我們眼睛只能看外面,怎麼能看裡面?耳朵只能聽外頭,怎麼會聽裡面?那你就是望文生義,就死在文字、音聲之中,那就錯了。

  所謂旋復,無非是息妄顯真,是這個意思。如果這個字的意思不明瞭、錯用了,不但沒有利益而且有害處。像古人讀書,讀孔子公的書,念到「格物致知」,他就去格物,他怎麼格物法?他認為格是去研究,他就找一個東西細細去研究,現在是科學的方法。研究到最後得了一場大病,這問題還沒有解決,這就不知道格物兩個字的含義。儒家的格物,司馬光解釋得非常好,物是什麼?指的物欲,我們的欲望。格是什麼?格殺,就是佛法裡面的斷煩惱。一般所講克己的功夫,要克服自己的欲望,知足常樂,格物是這個講法。你知足了,心不向外面去攀緣,你的心自然清淨,清淨心裡面就生智慧,叫致知。可見得儒家所講的這套功夫,方法、程序跟佛法所講的沒有兩樣,正是所謂「英雄所見,大略相同」。佛是聖人,孔老夫子也是聖人,他們的見解相同的地方很多很多。這兩個人沒有見過面,也沒有在一塊談過話、商量過,沒有,他們的見解相同的地方太多太多了。

  所以我們要曉得什麼叫做旋復,這兩個字的意思一定要搞清楚,就是我們的心在一切境界上要曉得回頭。為什麼要回頭?不回頭不行嗎?《金剛經》裡面說得清楚,「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因為所有的境界相都不是真實的,不回頭怎麼行?不回頭,妄心緣妄境,那就愈迷愈深。迷了一定就有妄動,就有造作;造作裡面免不了有善惡,既有善惡,就有業報。六道輪迴就是自己造成的,起惑、造業所感的果報就是六道輪迴。此地所講的七種災難就是屬於果報,三毒那是業因,那是造業。七難,菩薩講果上的災難菩薩能救,但是果上的災難,說個實在的話並不可怕,因上的災難才可怕,三毒才真正可怕。三毒要是滅了,果上的災難就不足為懼了,那個問題很容易消除的。所以這個十二願裡面,是以滅三毒為最重要的部分。

  這個地方的意思,就是「知見旋復」,就是從不正的知見回過頭來,復歸到正知正見。觀音菩薩他用功的方法是從耳根反聞入流,是用這個方式。方法很多,所謂是無量無邊,你看四弘誓願裡面我們常常念的「法門無量誓願學」。觀音菩薩用這個方法成就了,這個方法適合於他,他用得很順利、很自在,一點都不勉強,這樣才容易成就。如果那個法門對自己來說相當勉強,用得不太順利,我們就可以把它捨棄掉。好像我們要進入這個講堂,假設我們這個講堂四面都有門,門戶很多,法門很多,講堂就好比一真法界。我們站在這個講堂的門口,從這個門進去多方便,不必去繞很多路,去走另外一個門,入進去是一樣的。諸位要懂得這個道理,然後自己才曉得選擇法門。縱然是同樣的一個法門,修學的方法也不盡相同。一切都要順乎自己的根性,順乎自己現前的生活方式,這樣才能夠自自然然,所以說快快樂樂的修,不會感覺得有拘束、有束縛、有苦惱,就不會感覺了。所以佛才有那麼多的法門,不是一個法門,非這個法門不可,不是這樣的。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任何一個法門,只要你懂得旋復,就能夠成就無上道。

  觀音菩薩從耳根,一般講,一般人來說耳根是利。可是有些人,就是在今天也如此,你給他講,講了再多他聽不清楚、聽不明白;你寫給他看,他一看就清楚了,為什麼?他眼根利。我就見過,他聽演講他不願意,你把演講稿子摘錄下來,他一看就明瞭。所以有耳根利的,也有眼根利的,哪一種根性利我們就用哪一種根性,哪一種法門適合我們,我們就採取哪個法門,只要原則、原理不錯就行了。不一定說別人修那個法門,他成功了,那我也得要修那個法門。好像害病一樣,他害的那個病,吃那個藥就好了,我也害了個病,趕快去跟他買一樣的藥。咱倆病不一樣,我要吃他那個藥,病加重了,要死了。每個人根性不相同,人家修那個法門容易成就,我們修那個法門就未必能成就,這個是要知道的。

  「一根返源,六根解脫」,它是有連帶關係的。我們懂得一根返源六根解脫,立刻就會聯想到,古人所說一經通一切經通。一部經你通達了,一切經都通達了,就跟那個一根返源六根解脫是一個道理。千經萬論是講的一個道理,這個道理明白了,千經萬論你都通達了。正因為如此,所以古大德才提倡叫從根本修。何謂根本?在一切經論裡面,你喜歡的那一部經,你跟這部經特別有愛好,你一生當中決定就修這部經、學這部經,這部經就叫做根本。這部經通了,一切都通達,這叫從根本修。所以在我們中國古代,你看各宗各派,所謂根本,各人有各人的根本。賢首宗的根本就是依《華嚴》,是它的根本;天台家的根本就是《法華》;淨土宗的根本就是三經一論。各人有修各人的根本,個個都成佛作祖,個個都成無上道。如果這些人說,所有的經典我都要來修學,那他在一生當中,他一樣都學不通,這是我們應當要覺悟的。曉得佛法講從根本,這個根本是指什麼。禪家的根本是講心性,所謂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那是禪家的根本。由此可知,教有教的根本,淨有淨的根本,密有密的根本,各人有各人的根本。

  剛才說過,知見是屬於火,四大裡面是屬於火。因為知見它有光明的意思,明是火相,火有照明的作用。「知見旋」,回過頭來了,就離了火塵,換句話說,內「見覺」的火既然息了,於是乎外面的火難它就不能危害了,外面縱有大火,它不能害。水火的災難,我們讀這個經文實在是難以相信。要是真的這樣子,大火那個地方,火不能燒,沒有災難,那我們這個都市、國家的消防隊都可以不必要了。再有現在你看看戰爭,核子彈那是大火,我們念念觀音菩薩,原子彈落下來的時候火就滅了,誰相信?我們說最虔誠的佛教徒,他也不相信,別的人怎麼能相信!

  給諸位說這個火是真不能燒。它能夠有燒的作用,確實是內外相感,它才會起作用。古大德說的,內四大與外四大是常相交感,我們現在生活是在這個境界裡,所以才有種種的災難;如果內四大清淨了、捨離了,外面四大也被你所轉了。經裡面說的這個理論,有的時候我們聽了點頭,「境隨心轉」。我們這個身體、外面的是環境都是境界,都是我們一心變現之物。正因為心不清淨,所以變現外面這些境界,我們又迷在這個境界裡面,才受種種的障礙、種種的災難。心要一清淨,外面境界也統統都恢復到清淨。所以,境界原本是一真,這個境界相原本是清淨寂滅相,哪裡有災、哪裡有難?換句話說,有幾個人能夠真正的相信?所以佛在大經裡面說,「信為道元功德母」,信心的建立實在是太難太難。我們之所以得不到感應、得不到成就,就是我們根本就不了解信心,我們沒有建立信心。一切修學、一切的求願都是妄心,在那裡虛妄攀緣。不曉得回過頭來責備自己,反而去責備佛說的這些話靠不住,佛菩薩不靈,還去責備外面的人,這是我們很大很大的過失。

  信心的生起,在佛法裡面,是修學最重要的一個階段。我們今天講信,說得好聽一點是勉強在信,談不上正信。正信是對於這些理論、對於一切現象,有正確的理解而相信的,這才叫正信。如果說得不好聽的,我們今天信是迷信,什麼叫迷信?因為對於事實的原理我們不清楚,事實的真相也不清楚,聽別人這麼說說我們就相信了。我們自己畢竟沒有親證這個境界,只是聽人家說的,說說我們就信了,這個信不叫做迷信叫做什麼?世間人所有講的這個信統統叫迷信,跟諸位說,沒有一樁事情不是迷信。科學家相信科學也是迷信,為什麼?科學沒有止境的,你今天所信的才這一部分,還有許多你還不了解。科學給我們帶來的,有什麼好處?所以今天連那些科學家他的信心也動搖了,為什麼?發展到今天,一個不小心,整個人類同歸於盡,這是它的結果。

  所以,信佛這兩個字非常非常重要。我們在歷代,像觀音菩薩感應傳裡面所看的種種那些感應,他們那個信雖然是迷信,迷信也能起作用。它起什麼作用?起觀音菩薩神力加持,他確實免災免難了,它起這個作用。為什麼他迷能起作用,我們迷不起作用?我們迷的程度沒有他深,我們這個迷裡面還打問號;他那個迷裡頭他是全信,他一點疑問都沒有了,於是乎它起作用。迷到了極處就是真的了!覺迷不二,覺到了極處,那個樣子就像迷的樣子,迷到了極處,樣子就像覺的樣子。我們中國俗話常說「大智若愚」,愚是迷,大智是覺,可是達到了極處,那個交界的地方、交接的地方就是一不是二。所以他也能起作用,觀音菩薩大覺,他是大迷,他兩個起了作用,這是信心。

  這種信心屬於什麼?這個給諸位說就是至誠心,他的心在這個裡面他沒有一點妄念,純到了極處;換句話說,這個心就是真心,不需要在教義去理解,真性就現前。禪宗就是用這個方法,所以禪宗一開頭就叫你發心參究,不叫你去聽經,不叫你讀誦,除了工作之外,就是在那裡打坐、參究。禪宗要不要看經典?我們看看古來祖師大德,就是以六祖來說,六祖在《壇經》裡面引經據典的很多。那些經他也沒有讀過、沒有聽過,他怎麼能引得出來?禪宗讀誦經典是要在心地清淨之後,所謂是明心見性之後,才許看經。教下那個方法正跟它相反,先從經論上下手,然後再求一心不亂,再求清淨心;先把理論、方法統統給搞清楚,再去求證。禪宗是先證得,然後再把經論搬出來,幹什麼?印證,我的知見跟佛的知見一樣不一樣。所以,經典有兩種作用,在初學的人,它是我們的指導原則;在證了果的人,是給他做見證的。就是看看他的見解、他的知見跟佛是不是一樣,如果是一樣的,證明沒錯,佛知佛見。

  由此可知,關鍵就是在信心。如果我們對於菩薩沒有一絲毫的懷疑,就得感應,火就不能燒,水也不能溺,一切的災難、一切的苦厄都消除了。我們讀誦大乘,其目的無非是建立信心而已。理愈明,我們這個信心愈堅固,我們的疑慮愈減少。果然一切都不疑慮了,我們讀經幹什麼?就不必讀經了。所以禪門的修學,它的條件就是堅定的信心,一絲毫疑惑沒有,這才能夠參究。有疑,那就得要從經論上下手。所以教學,世出世間的教學,兩種人是當機者,一種人就是上智,一聞千悟,他沒有懷疑,這種人好教,容易成就;另外一種,就是愚痴到極處,他什麼念頭都沒有,你叫他幹什麼就幹什麼,這種人好教,決定成就。最麻煩的就是一知半解,所謂半調子,你說他愚,他又覺得很聰明,你說他聰明,他真是笨,他對於一切法半信半疑,最不容易成就,最難教的學生。我們想想,我們是不是佛陀最難教的學生?結果吃虧的都是自己。

  觀世音菩薩他能回頭,正因為他能回頭,所以他回頭就見性,就是《心經》裡講「照見五蘊皆空」。四大是五蘊裡面的色法,不但色法空了,連心法,受想行識也空了,所以「度一切苦厄」。這句話是總綱領,我們今天在看的是裡頭的細目,一條一條的來敘說。所以菩薩知見旋復,他沒有見業,沒有邪知邪見,火與他不能發生感應。這是說他入火不燒這種能力的來源。不可思議的事,我們眾生並沒有這個能力,可是得有一個條件,就是對於菩薩全程肯定的相信,一點疑惑都沒有。縱然入到大火,那個火把自己身體燒成焦炭,還是沒有一念疑惑,這樣才行,才入火真的不燒;如果這個時候稍微有一點疑慮,就沒有感應了。

  前面在總綱裡頭有說過,提出過這個問題,有許多人累年的念觀世音菩薩,為什麼沒有感應?不是跟你說了,經上講得清清楚楚,「一心稱名」,他心裡才有一個疑念就不是一心,才有一念,功夫就不是一片。不必說得一心,功夫成片就有感應,那一心還用得著說嗎?所以,我們與諸佛菩薩沒有辦法感應道交,一切的煩惱不能斷、災難不能免,要回過頭來想一想,我們功夫連成片都沒有得到,一天到晚還是胡思亂想。菩薩的願力、菩薩的慈悲雖然廣大,我們自己不能接受,得不到他的力量加持;並不是他不加持,是我們自己本身有障礙,阻止他神力的加持。我們本身這個力量相當大,經上講「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這個力量是相等的。所以是我們自己造成了障礙,與菩薩不能感應道交。我們真正相信,一點疑慮都沒有,我們自己的障礙排除了,所以佛菩薩的神力能加得上。這種力量在今天就是科學裡面所講的心電感應,誠到極處有感應。不要說佛菩薩對我們,凡夫裡頭都有,所以說母子連心。母親一天到晚掛念他兒子,兒子在外面,做兒子也非常孝順,也常常想念母親,古人有,歷史裡頭都有記載。母親想兒子,咬指頭,兒子心痛,母子連心,這是心電感應。他裡頭沒有疑慮、沒有妄念,他就有感應,何況我們對佛菩薩。諸位從這些道理、事實上你多去想想,感應的道理是千真萬確。你不明這個道理,你就沒有辦法得到感應,你明白這個道理,感應太快了,眾生有感,菩薩立刻就有應。

  母子的慈悲是「愛緣慈」,那個愛也是無條件的。諸佛菩薩與一切眾生叫同體的悲心,「無緣大慈」,這個力量超過母子的恩愛,哪有不感應的道理?而是我們把佛菩薩當作外人,所以不能起感應。佛菩薩念念當中有眾生,眾生是念念當中沒有佛菩薩,所以才不能起作用。這是說明菩薩神力,說明菩薩確有能力加持眾生,眾生有感,佛菩薩確實有應。但是諸位一定要記住經上一句最重要的話,就是一心稱名。這個時候就為菩薩大悲威德光明所攝,才能夠不墮火難。這個地方說得簡單,「由菩薩離塵復性之威力加被,故眾生入火持名,亦不能燒」。

  底下引用了一則公案,這是《觀音菩薩感應錄》裡面都有,是晉朝時候有位祝長舒居士,他的這麼一段故事。祝長舒,這裡寫得很清楚,他是洛陽人,就是現在的河南。大陸上住的房子多半都是草屋,你們現在這些年輕人都沒有見到過。你們二、三十歲的,政府到台灣來之後,由於經濟的發展,生活都富裕了,現在誰家裡還住草屋?在台灣我們看不到草屋。大陸上的房子都是自己建的,土牆,上面蓋的茅草。但是茅草屋的確有好處,冬暖夏涼,土牆要做得厚的話,也是冬暖夏涼,那有它的風味,住起來的確也很舒服的。可是草屋最怕的就是火,燃一枝火柴、一個香煙頭都可以把它燒掉。在大陸上,草屋是非常之多,說是磚牆、瓦屋那都是富貴人家,富有的人家,普通人家一般統統都是住茅草的房屋。他這個草屋是「為大火延燒將及」,當時鄰居起火,快要燒到他的家了。「鄰舍幾家,皆忙搬移物件」,別人看到火燒了,把貴重東西趕快搶出去、搬走。他信觀音菩薩,可見得他一點懷疑沒有。如果別人在這個地方,「觀音菩薩未必可靠,萬一燒掉我怎麼辦」,有這一念疑心就不行了。他信心堅固,他沒有這個疑心,這個時候完全就仰靠觀音菩薩。他就一心,注意這兩個字,「一心」,一心稱名,關鍵就是在這兩個字上,這一段文字這兩個字是關鍵。他沒有二念,沒有疑慮,沒有懷疑,也沒有一切顧慮,就一心在這裡念觀音菩薩。火燒到他那個房子就回過頭,轉頭轉到別的方向去了,他家房子沒燒到。

  別人感覺到奇怪,也有人不以為然,剛剛燒到你,你運氣不錯,風轉向了,把火吹到別的地方去了,未必菩薩真靈。他是如如不動。你說觀音菩薩靈,我們就試試看,鄰里的人就故意的趁著晚上放火,連放了三天的火,他的房子都沒有燒起來。你看「舉火燒之」,他這個地方說得簡單。他利用夜晚,一次燒個一晚上,這個火沒有放成,沒有把它燒掉。第二個晚上再去,第二個晚上又沒有燒掉,第三個晚上再去。連著三夜有人故意放火,都沒有把它燒掉。於是乎這個村裡人個個都念觀音菩薩,才曉得真的是菩薩威神力感應的,不是偶然的。沒有這些人,沒有辦法顯示出菩薩確確實實有這個威力,也證明了祝居士確確實實是一心稱念,決定沒有疑慮。我們今天有許多求願,怪我們自己心不誠,心不誠就沒有感應。這個例子,我們不要把它看作這是偶然的,決定不偶然。我們自己一心稱念就有感應,跟祝居士一樣的有感應。所以,一心重要。

  我再舉一個故事,這是在我們台灣,我們見到的。我在台中跟李老師求學的時候,你們曉得台中有個瑞成書局,常常印佛書的,他們全家都學佛,是台中李老師的大護法。我那時候正在台中,李老師講經的時候,我們都在聽經,瑞成的老闆也在那兒裡聽經。那個老闆,那時候他老先生還在,他的兒子許炎墩也在聽經。經聽了一半,他們家裡人有人來報告,鄰居失火,快要燒到他們家了。瑞成這兩個老闆也很難得,他們聽了好像若無其事,還在繼續聽,他一點也不慌張。他也不趕著、忙著趕快家裡去搬機器、去救火,他不,他好像沒事一樣,還在那裡聽。一直到經聽完,說火已經熄掉了,他家沒有燒到。李老師下了座,把他兩個叫來,點點頭,嗯!不錯,你們兩個人不錯。那要是別人,心裡慌亂了;他聽了若無其事,好像燒的不是他家,火到他家的時候就熄了。這樣的事情我們看起來好像是偶然,其實並不偶然,他一時清淨就一時感應,念念清淨就念念感應,所謂是一念感應一念佛,念念感應念念都是佛。如果我們存了這個心,我也試驗一下來做做看行不行?你就沒有感應,為什麼?你的心不誠,你的心不一,你存了個僥倖的心,存了個試驗的心,這就不誠。那就不是一心,一心裡面決定沒有二念。再看第二段,「免水難」。

  【若為大水所漂。稱其名號。即得淺處。】

  「云大水者,以小水不成難故」,這就是發大水的時候。「經云三者」,這個經云都是《楞嚴經》,「觀聽旋復,令諸眾生,大水所漂,水不能溺」。聞聽在四大裡面屬於水大,「聞聽旋,則離水塵,所以無溺害也」。觀聽旋復,這就是菩薩神力的來源,由於反觀聽聞的聞性,回旋妄聞,復歸真聞,跟前面那個意思是一樣的。前面見是屬於火,聞是屬於水。眾生聞業交感,就是內裡面的聞業與外面的境界相交感,才現水災。由此可知,天然的,就是自然的災害,也是眾生共業所造的。這是如果對於佛法沒有相當的體認,也不容易接受,這些在佛法裡頭屬於甚深的教理。一般人接受淺顯的教理他覺得滿有道理,他能接受。像這些太深的地方,他沒有辦法理解,無法理解,他不能接受,還加以批評,這是迷信。如果說話的人在這個社會上有相當的地位、有相當的學歷,他影響力就相當大;換句話,他造的業也就深了。

  所以佛教給我們,佛滅度之後,我們能夠遵守「四依法」,就跟佛在世沒有兩樣。四依法裡面第一個是「依法不依人」。今日之下,無論他的聲望多麼高、名氣多麼大,他說的那個話如果在經典裡面找不到一句,我們就不聽他的。我們要以法、經典為依據,不能以他的知見來做依據,這個很重要很重要。因為世間一般人對於這些有名望的人,都有尊敬、仰慕之心,他說的我們都會遵守。佛距離我們遠了,把佛的話給忘掉了,我們聽信他的。他自己知見錯了,我們也跟他走一條錯路,這個麻煩就大了。

  「旋聞復性,則無聞業,是以水不能溺。」我們凡夫俗子果能一心稱念觀音菩薩聖號,要是遇到大水的災難也能夠保全生命,免除這個災難。一心稱名遇到水難而能夠免除的事例很多很多,這個地方舉了一個例子,「道冏」。道冏這段公案在我們這個書裡面一0八九頁,就是在後頭《音義》,《音義》裡頭有,你們諸位記一記,有時間的時候你去看去。像這樣的事例是很多很多,不勝枚舉,諸位可以看看《觀世音菩薩靈感錄》。但是一個原則,就是都是一心稱名,它這個地方,你看這四個字決定不能夠漏掉的,才能得感應。第三個小段是講「免羅剎難」,請看經文。

  【若有百千萬億眾生。為求金銀。琉璃。硨磲。碼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寶。入於大海。假使黑風吹其船舫。漂墮羅剎鬼國。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人等。皆得解脫羅剎之難。以是因緣。名觀世音。】

  世間人,只要是一個人,我們都相信,他一定希望過一個富裕幸福的生活,絕對不喜歡去過貧窮。那是少數,很例外的。能夠一生願意過貧窮的,那都是不簡單的人物,心地清淨、知足常樂者,不是普通人。在大陸上,這是很少就是了,以前我聽好像是南亭老和尚給我講一個故事,就是他們家鄉人,他是太州人,江蘇太州。說有一個人家,這個老先生是要飯的。以後這兒子發達了,在社會上很有地位、又有財富,父親在外面要飯,對這兒子的面子很不好看。所以怎麼樣去請,把老先生請回來了。老先生請回來之後,大概住了不到一個月,偷偷的又溜去又去要飯去了。人家問他為什麼?自在!要東西吃飽了之後,走到哪裡玩到哪裡,遊山玩水,多自在!他說跑到家裡去,那麼多人侍候,一身的不舒服。這種人非常人也,不簡單,清心寡欲,他得清淨自在。

  所以說修道的人他願意過貧窮的生活,他不願意富庶,安貧樂道。在從前,像出家人、修道的人,還有隱士,有學問、有道德,不願意出來做官的,願意過一種清貧的生活。你看看古時候這些文學家,他不是沒有學問、不是沒有能力,還到處向朋友借錢、借貸,買酒的時候賒酒,還欠很多賬、欠很多債務,他有他的樂趣在裡頭。但是那是少數人,多數人都是要求富貴。所以古人常講「清貧濁富」,清高,清高一定是貧窮,貧窮才顯出清高。譬如說僧,高僧,清貧才高,富有那就俗了,就不高了。所以,世間人絕大多數求財富、求功名、求富貴,這是人之常情。

  「入海求珍」,在今天就是講在海外做貿易。從前的船舶交通工具沒有現在的發達,都是木造的帆船,在海洋當中很容易遇難。不像現在,幾千噸、幾萬噸的輪船,不容易遭受海難,從前噸位最大的也不過是幾十噸而已,木造的大船。我們看這個註。「入海求珍,結伴無定」,總是要結伴同行,一次出去航海總是要有好幾艘船舶,「終不可獨往」,一定是有同伴,「故舉百千萬億總數,不定判多少也」,這個數字意思是在此地。「入海者,賢愚經云,田殖百倍」,這是講農夫耕種所得的利潤,「商賈千倍,仕宦萬倍,入海吉還」,真正得到寶物回來了,「得無量倍」。這是因為要想得到財寶,所以才甘冒風險,冒這麼大的危險,到海裡面去採集珍寶。

  「阿含云」,《阿含經》上說,「風加以黑,怖之甚也」。這個黑風是什麼?像我們現在所知道的龍捲風、大颱風。古時候在海上,對於氣象沒有像今天預測得這麼精確,完全憑經驗,航海要靠經驗。遇到風難,如果附近沒有安全的島嶼可以避風,這時候就免不了要遇到災難。「羅剎」這是食人鬼,海島裡面常常有。我們今天說出來人家不相信,也許有人說這可能是一種野蠻人,所謂食人族,遇到這些野蠻人。你這個船漂到他那個島嶼去,遇到這些人,這個也有可能。一直到今天這個世界上還有吃人的這些種族在,不過是很少數沒有開化的。如果遇到這些事情,那危險極了,「羅剎乃食人鬼也」。「一人稱名,餘人悉解脫者,以其同患難故,雖口不同唱,心助覓福,故俱獲濟也。」這是說明他們同伴當中,有一、兩個人能夠一心稱名,求菩薩來救度這個災難,都能夠得到感應,都能夠免除。這個道理,大家同在患難之中,容易得同心同願,災難現前了,沒有別的辦法,不信的他也念了,他也跟著念。而且在這個大難臨前的時候,這個時候念佛的心特別的虔誠,為什麼?沒有妄念了,生死交關。所以是極容易得感應。

  《楞嚴經》上說,「四者斷滅妄想,心無殺害,令諸眾生,入諸鬼國,鬼不能害」,這是經文。觀世音菩薩他是「滅妄斷殺」,是斷得乾乾淨淨,所以能夠「遠離鬼害」。這一段裡面他引用《楞嚴經》上,有兩句話非常重要,是我們一定要修學的,那就是「斷滅妄想,心無殺害」,這兩句非常重要。妄想是第六意識,佛在《楞嚴經》裡面一再告訴我們,這不是我們的真心。妄想能夠障礙我們的法身慧命,就好比是羅剎鬼一樣,羅剎鬼能傷害我們的身命,我們的妄想障礙我們法身慧命不能夠現前。由此可知,與魔鬼交相就是妄想,你妄想要是不生,魔鬼再多也不能害你。別說你念觀音菩薩,你不念觀音菩薩,那惡鬼也不能害你。妄與妄交感,才會有這些災難現前。要想斷妄想,就一定要學佛法,一定要修清淨心。沒有妄想,心就清淨了,沒有殺害,心就慈悲了。別人來殺害我,我們也不能夠起一念報復之心,這個災難才能夠永遠的拔除。他來害我、來殺我,我們想到前生一定有業因,他為什麼不殺別人,他為什麼不害別人,他來害我?要想到佛經裡面常講的因果循環的道理,所謂是一飲一啄,莫非前定。我過去沒有害他,他今生決定不會害我,我不欠他的命,他就不能取我的命。

  六祖大師當年在世的時候遇到一個刺客,叫行昌,那是被北方人買通的,叫他去殺六祖,殺了之後給他多少錢。他們對於六祖大師嫉妒。六祖大師有神通,有他心通,曉得,到那個時候等著他來,等著他來殺他,旁邊放十兩銀子,放在那裡。結果那個人來殺了,殺了三刀,砍了三刀,刀口都砍捲了,六祖大師如如不動,那個刺客嚇死了。他就把他叫回來,他說你回來,他說我只欠你財,不欠你命,所以你不能取我的命。這裡有十兩銀子拿去,過去世我欠你十兩銀子,現在還給你。欠財的還財,欠命的還命,我不欠你的命,脖子伸長長的砍了三刀也沒有受傷。所以我們被別人害了,我們想到我前生就是這麼害他,今天他害我,好,一報還一報,這事了了。我們從今以後拉拉手好朋友,彼此互相協助,怨結才解開。一定要修大慈悲心,冤冤相報永遠沒有完了的。諸位看《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你想想文昌帝君在過去一十七世當中結的冤家,生生世世報來報去慘不可言。到最後遇到菩薩,這才把他點醒,才覺悟,把這個怨結才解開。所以,我們對於任何再惡的人,決定不能有一念報復之心,我們的災難才能消除。一心稱名求菩薩加持,消災免難。

  這些道理果然參透了,我們無始劫以來的冤家債主全都可以化解,我們為什麼不做?觀音菩薩他這個能力的來源,由於「反聞聞自性」,「返妄歸真」,「外不緣塵,內不尋根」,所謂是「根塵不偶」,妄心自然就息了,他沒有妄想。他沒有殺害,所以在他心裡面根本就沒有魔鬼,無魔亦無鬼,魔與鬼都是害人的。他以這樣的神力,加持給一切遇到這些鬼害的眾生,也能夠叫這些眾生脫離羅剎鬼國。但是這個地方要注意到,就是必須得一心稱名,鬼才不能害。平時我們要修心,要修清淨心,要修慈悲心,唯有清淨、慈悲才能夠離一切魔鬼,心地清淨慈悲。你們看《聊齋》,《聊齋誌異》有許多人說那只是寓言,靠不住的,不過這些事情我相信。《子不語》,還有紀曉蘭的《閱微草堂筆記》,你們去看看,那都是許許多多是妖魔鬼怪的一些故事。那些故事裡面,給諸位說,我相信有七成以上是真的,不是虛構的,都是真實的事情。

  確實有鬼,不是沒有鬼,鬼也確實能害人。有許多人有這個經驗,大的鬼沒有遇到,遇到小的,對你害得比較輕微一點的。譬如說鬼裡頭三十六種,有魘鬼,我們這裡有許多同修遇到過。我在沒有學佛之前常常遇到,一個月總遇到好幾次。這個遇到,以後學佛了想想是應當會遇到的,為什麼?心裡頭有殺害。我從小,十六、七歲的時候,十六、十七、十八這個三年是我殺生最重的時候,天天去打獵,我的槍法練到百發百中。槍都是練出來的,我平均一天要打二十發子彈,天天去練,每天都帶著獵物回來。所以以後常常被鬼欺負。晚上睡覺的時候鬼壓在身上,心裡很清楚,動彈不得,怎麼樣叫沒有聲音,要給他折弄到好幾個鐘點,難過!以後學了佛,人家告訴我,遇到這個事情你心裡想到念阿彌陀佛、念觀音菩薩。有的時候想不起來,有的時候想起來,在夢中念幾句,果然就沒有了,就很有效。近二十年來,從來沒有遇到過了,跟這些惡鬼緣斷絕了,從來沒有遇到過這個事情。但是在過去我年輕的時候,這個經驗很豐富,常常遇到。我在台中求學跟李老師的時候,我就請教過他究竟是怎麼回事情。李老師給我說過,這種鬼叫魘鬼,他欺負人的,雖然沒什麼大的障礙,他欺負你。常常遇到的時候,人運氣不好,才會被鬼欺負。所以一般世間說,人在氣旺的時候,旺盛的時候,鬼見到你都怕你,不敢欺負你。他來欺負你,就是你運氣不好,倒霉的時候,才遇到鬼。

  這是我們一定要修學的,就是必須斷妄想、修慈悲心。不與鬼神打交道,這一點很重要,千萬不要以為,我要不去拜那個神,那個神將來找我麻煩,他要叫我遭災難。這就是你的妄想,你的妄想跟鬼神就結合了,鬼神就因為你有這個妄想,他才可以欺負你。你要是根本沒有這個妄想,我根本不理會你,我自己的幸福是我自己造的,與你有什麼相干?鬼神也只好掉頭去了,沒有辦法找你麻煩。鬼神看可以欺負的他才欺負你,不可以欺負的他不敢。所以人,心正、行正,鬼神都尊敬,怎麼會欺負?

  經裡面也有一段小故事,這個故事講師子國,師子國就是現在的印度南面的錫蘭島。這是有一些人,有「百餘人,從師子國泛海,忽遇惡風,飄墮鬼國,便欲盡食」。碰到這些,或是羅剎鬼,你說他是野蠻民族也好,反正這些人是要被害的。合船這些人都念觀世音菩薩名號,當中有一個小禪者,他不信,他也不念。結果那些羅剎鬼就要這個人吃,好,我都不吃你們,那個不念的你拿給我,我就吃他。這個小禪者嚇壞了,趕緊念,趕緊念一聲也免了難。遭遇到這些事情,遭遇到這些鬼難,稱名蒙菩薩救護的這種公案很多,在此地沒有辦法給諸位多舉這個例子。我們這個佛七當中講這部經,最重要的是要我們明理,建立信心,知道用一心稱名,就能夠求得決定性的感應,我們目的在此地。諸位要想多看看這些公案,看《觀世音菩薩靈感錄》,這個書在我們此地流通得很廣,到處都可以能夠看得到,你們不妨多看看。要相信裡面每一條都是真實的故事,不是虛構的,不是騙人的,千真萬確的事實。所以,稱名的時候一定要一心,絕無二念,決定沒有疑惑,才有感應。

    « Xem chương trước «      « Sách này có 5 chương »
» Tải file Word về máy » - In chương sách này

_______________

MUA THỈNH KINH SÁCH PHẬT HỌC

DO NXB LIÊN PHẬT HỘI PHÁT HÀNH




Học đạo trong đời


Chuyển họa thành phúc


Phúc trình A/5630


Kinh nghiệm tu tập trong đời thường

Mua sách qua Amazon sẽ được gửi đến tận nhà - trên toàn nước Mỹ, Canada, Âu châu và Úc châu.

XEM TRANG GIỚI THIỆU.



Quý vị đang truy cập từ IP 18.220.216.164 và chưa ghi danh hoặc đăng nhập trên máy tính này. Nếu là thành viên, quý vị chỉ cần đăng nhập một lần duy nhất trên thiết bị truy cập, bằng email và mật khẩu đã chọn.
Chúng tôi khuyến khích việc ghi danh thành viên ,để thuận tiện trong việc chia sẻ thông tin, chia sẻ kinh nghiệm sống giữa các thành viên, đồng thời quý vị cũng sẽ nhận được sự hỗ trợ kỹ thuật từ Ban Quản Trị trong quá trình sử dụng website này.
Việc ghi danh là hoàn toàn miễn phí và tự nguyện.

Ghi danh hoặc đăng nhập

Thành viên đang online:
Rộng Mở Tâm Hồn Viên Hiếu Thành Rộng Mở Tâm Hồn Huệ Lộc 1959 Rộng Mở Tâm Hồn Bữu Phước Rộng Mở Tâm Hồn Chúc Huy Rộng Mở Tâm Hồn Minh Pháp Tự Rộng Mở Tâm Hồn minh hung thich Rộng Mở Tâm Hồn Diệu Âm Phúc Thành Rộng Mở Tâm Hồn Phan Huy Triều Rộng Mở Tâm Hồn Phạm Thiên Rộng Mở Tâm Hồn Trương Quang Quý Rộng Mở Tâm Hồn Johny Rộng Mở Tâm Hồn Dinhvinh1964 Rộng Mở Tâm Hồn Pascal Bui Rộng Mở Tâm Hồn Vạn Phúc Rộng Mở Tâm Hồn Giác Quý Rộng Mở Tâm Hồn Trần Thị Huyền Rộng Mở Tâm Hồn Chanhniem Forever Rộng Mở Tâm Hồn NGUYỄN TRỌNG TÀI Rộng Mở Tâm Hồn KỲ Rộng Mở Tâm Hồn Dương Ngọc Cường Rộng Mở Tâm Hồn Mr. Device Rộng Mở Tâm Hồn Tri Huynh Rộng Mở Tâm Hồn Thích Nguyên Mạnh Rộng Mở Tâm Hồn Thích Quảng Ba Rộng Mở Tâm Hồn T TH Rộng Mở Tâm Hồn Tam Thien Tam Rộng Mở Tâm Hồn Nguyễn Sĩ Long Rộng Mở Tâm Hồn caokiem Rộng Mở Tâm Hồn hoangquycong Rộng Mở Tâm Hồn Lãn Tử Rộng Mở Tâm Hồn Ton That Nguyen Rộng Mở Tâm Hồn ngtieudao Rộng Mở Tâm Hồn Lê Quốc Việt Rộng Mở Tâm Hồn Du Miên Rộng Mở Tâm Hồn Quang-Tu Vu Rộng Mở Tâm Hồn phamthanh210 Rộng Mở Tâm Hồn An Khang 63 Rộng Mở Tâm Hồn zeus7777 Rộng Mở Tâm Hồn Trương Ngọc Trân Rộng Mở Tâm Hồn Diệu Tiến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