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hẫn nhục có nhiều sức mạnh vì chẳng mang lòng hung dữ, lại thêm được an lành, khỏe mạnh.Kinh Bốn mươi hai chương
Nếu muốn tỏa sáng trong tương lai, bạn phải lấp lánh từ hôm nay.Sưu tầm
Tôi chưa bao giờ học hỏi được gì từ một người luôn đồng ý với tôi. (I never learned from a man who agreed with me. )Dudley Field Malone
Để có đôi mắt đẹp, hãy chọn nhìn những điều tốt đẹp ở người khác; để có đôi môi đẹp, hãy nói ra toàn những lời tử tế, và để vững vàng trong cuộc sống, hãy bước đi với ý thức rằng bạn không bao giờ cô độc. (For beautiful eyes, look for the good in others; for beautiful lips, speak only words of kindness; and for poise, walk with the knowledge that you are never alone.)Audrey Hepburn
Khi gặp chướng ngại ta có thể thay đổi phương cách để đạt mục tiêu nhưng đừng thay đổi quyết tâm đạt đến mục tiêu ấy. (When obstacles arise, you change your direction to reach your goal, you do not change your decision to get there. )Zig Ziglar
Kẻ hung dữ hại người cũng như ngửa mặt lên trời mà phun nước bọt. Nước bọt ấy chẳng lên đến trời, lại rơi xuống chính mình.Kinh Bốn mươi hai chương
Người tốt không cần đến luật pháp để buộc họ làm điều tốt, nhưng kẻ xấu thì luôn muốn tìm cách né tránh pháp luật. (Good people do not need laws to tell them to act responsibly, while bad people will find a way around the laws.)Plato
Điều quan trọng không phải là bạn nhìn vào những gì, mà là bạn thấy được những gì. (It's not what you look at that matters, it's what you see.)Henry David Thoreau
Đừng cư xử với người khác tương ứng với sự xấu xa của họ, mà hãy cư xử tương ứng với sự tốt đẹp của bạn. (Don't treat people as bad as they are, treat them as good as you are.)Khuyết danh
Mặc áo cà sa mà không rời bỏ cấu uế, không thành thật khắc kỷ, thà chẳng mặc còn hơn.Kinh Pháp cú (Kệ số 9)

Trang chủ »» Danh mục »» Rộng Mở Tâm Hồn »»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 第一集 »»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 第一集

(Lượt xem: 6.439)
Xem trong Thư phòng    Xem định dạng khác    Xem Mục lục  Vietnamese || Đối chiếu song ngữ


       

Giảng giải Kinh Phổ Môn - Bài giảng thứ nhất

Font chữ:


SÁCH AMAZON



Mua bản sách in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一集)1983/12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檔名:08-004-0001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這一次在我們觀音佛七當中,為了求得解行相應,所以在七天當中,每一天有四個小時講經,四個小時稱揚菩薩聖號。

在講席當中,我們採取前清大義法師的《法華經大成》,法會圓滿之後,這部經就贈送給諸位結緣。

所以聽經的時候,諸位最好認定自己的經本,你們在這個本子上,如果有重要的地方,記錄下來都可以,將來自己把經本帶回去。

在講經之初,我們還是必須要將經題給諸位做個簡單的介紹。經題在上冊,上、下兩冊都放在諸位的面前。為了講解方便起見,我先列了個大綱,這個大綱也發給諸位了。

本經的經題在上冊第一百三十頁,諸位可以打開經本,一百三十頁第五行,《妙法蓮華經》。

大義法師的註解,在《法華經》註疏裡面是值得讚揚的,註解的名稱叫「大成」,意思就是集古註之大成。

他註經的體例,不是遵循天台家風,而是採取華嚴「十門開啟」,我們在玄義裡面可以看到。

這次我們不講玄義,因為我們的時間不多,講經只能有十二次,每一次兩個小時,所以玄義我們就把它省略了。

但是題必須要介紹。 題的解釋,諸位請看一百三十二面,翻開一百三十二面,最後一行,在當中有個「妙」字,「妙字是能讚之辭」。再看「法」這個字,法也是在這一面倒數第四行最後一句,第四個字,「法即十界十如權實之法」,這是《法華經》裡面所討論的中心論題。十界就是十法界,十如就是十如是,全經所講不外乎十法界、十如是權實之法。

再將這個法歸納起來,不外乎三種,這三種就是「眾生法、佛法、心法」。

「如是三法,元是一心」,心法是體,佛法跟眾生法都是相、用,覺悟了就叫做佛法,迷了就叫做眾生法。

我們在表解上面,這個表解他們寫的時候因為不懂得教義,所以有許多線條都畫錯了。

心法,我們在表解裡面看,後面這個括弧它這線畫得太短了,應當要連接到心法這個地方,因為它是體。

悟心法,這個心法就叫佛法,迷心法,這個心法就叫眾生法。可見得法原來是一,哪有二?所以三法原來是一心。

括弧裡面說「此經為諸佛之心宗」,著重在心法上,所以才稱之為「經中之王,王於三藏」,意思就是在此地。

為了講解方便起見,先解釋「法」字,然後再來說這些法是如何之妙。

先說眾生法,在一百三十三面第一行,「眾生法者,因迷有故」,眾生法從哪來的?就是迷了心法而來的,就是而有的。「以不了真如法一」,了是明瞭,由於我們不能夠明瞭真如法是一。你看,真正明瞭的人他懂得,《華嚴經》裡面講,法界是一,沒有二,唯有一才稱之為真,叫一真法界。二,二就是虛妄的,不是真實的。法界原本是一真。

怎樣才能夠明瞭真如法一?這要從心地上去做功夫,正是《彌陀經》裡面所提倡的一心不亂,一心是真心,一心所現的法界就叫做一真法界。

所以,如果要想證得一真法界,也就是說,入華嚴無礙境界,必須要一心。由此可知,修行的重點就是在一心不亂。

凡夫之迷就是迷失了一心,所以在一法界裡面才看出無量的法界。

底下講「妄受五蘊色心」,受是感受。五蘊,《心經》裡面常講,色、受、想、行、識,歸納起來不外乎色、心二法。色是講的物質,心,現在所講是精神,你在物質、精神上有種種的感受,這些感受都不是真實的。

「雖為垢衣所纏」,這意思就是講無量無邊的無明煩惱,「其性本來淨妙」,雖然我們被無明煩惱所纏縛,我們的真性並沒有失掉,還是那麼樣的清淨,還是像《法華經》裡面講的「本跡十妙」。

佛在一切大乘了義經典常常給我們開示,說我們的真心是不生不滅的,說我們的境界也是清淨寂滅。我們聽了,有人相信、有人不信、有人是半信半疑,必得自己親證這個境界,才算是正信。佛教給我們的目的,也是希望我們能夠證得。

後面有幾句話,在這一頁的第四行,我們從第三個字看起。「眾生迷而不知」,就是不明瞭諸法實相,「如來出世,原為開示眾生本妙知見」,這就說明佛為什麼出現在世間。

「知見一開」,這就是佛法裡頭常講的正知正見、佛知佛見,《法華經》裡面所說的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知見一開,則一切色是佛色,一切聲是佛聲」,這兩句話與《華嚴經》上所講的「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是一樣的境界。

什麼時候我們能夠入這個境界?那就像觀世音菩薩所講的,斷六結,證三空,這個境界就現前了,也正是《心經》裡面所說「照見五蘊皆空」。

如果諸位要問,這在菩薩地位上究竟是何等地位?要依《華嚴》、依《法華》來說,這是圓教初住菩薩的地位;要是依別教來說,則是初地菩薩的地位。

但是,我們所依據的經典都是圓教一乘經典,所以我們應該以圓教來看,圓初住。而在念佛法門裡面講,理一心不亂就是圓初住的地位,一證得理一心就是證得圓初住。所以,一心不亂裡面,就是理一心,裡面的境界還有淺深不同,這是我們在大經裡面讀得很多。

初住以後一直到如來地,還有四十一個位次,這四十一個位次都是理一心的境界。由此可知,理一心,就是同樣證得理一心,淺深差別很大。這是說初住菩薩所見到的諸法實相。

說這些話,對我們初學人來講不是沒有作用的,有很大的作用。我們懂得這個道理了,就曉得我們自己修行目標在哪裡、方向在哪裡,我們自己修學應該要怎樣去用功,我們現前究竟是什麼樣的境界,我們為什麼不能夠悟入佛知佛見。

佛知佛見就是「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我們要能常常提起這個疑問。再仔細去想想,原來我們犯了很大的毛病,那就是在一切境界當中,無時無刻不在那裡起心動念、分別執著。

諸位想想,這樣怎麼能夠得一心? 在一切環境裡面禁不起考驗,心總是為境界所轉,這就叫眾生法。如果不能夠離開眾生法,怎麼能夠證得佛法?離開,不是說我們把眾生法界擺脫掉,為什麼?因為眾生法界跟佛法界是一法界,不是二法界,你怎麼能擺脫得掉!

如何擺脫?是從內心擺脫,那就是在眾生法裡面離一切分別執著,就是佛法。

如果在眾生法裡面起分別執著,佛法就變成了眾生法;離開一切分別執著,眾生法就是佛法。

我們再看底下,佛法裡面怎麼說的,這是諸位特別要知道,就是佛法跟眾生法是一法,不是二法。我們講迷、講悟,起心動念就叫迷,在境界裡頭不起心、不動念就叫覺。

這個事情,我們到入了經文的時候,還要跟諸位細細的來商量。因為「普門品」諸位是常常讀誦,有許多人都能夠背得,它最重要的就是在前面幾句;也就是說,我們與菩薩如何能夠求得感應,如何跟菩薩打成一片,然後才知道,觀音菩薩十二大願,願願都是真實不虛。

此地說,「佛法者,佛乃大覺聖人,覺世出世法,本來寂滅」,不但說是出世法本來寂滅,世間法也本來寂滅。

世間什麼法?就是我們現在這個生活環境,我們的身心、我們所處的人事環境、我們所處的物質環境,本來清淨寂滅。

何以我們現在感覺得煩惱重重、業障深重?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覺?是你迷了。

煩惱、業障都不是真實的,不但煩惱、業障不是真實的,連果報也不是真實的,就跟作夢一樣。因為你在夢中,你不覺,我再告訴你,夢中那個境界是清淨的,是清淨寂滅的,你相不相信?你醒過來想一想,相信了,為什麼?夢全是虛妄的。正在作夢的時候,那個夢境怎麼不是清淨寂滅的?

那個夢中境界是從無生有,有即是無。可是你在那個境界,你不知道自己在作夢,你把那個夢境當作真事,所以你在那裡起分別、起執著,那你也是造業,也在裡頭受苦,受報。等到醒來之後想,一場空,什麼也沒有,惑也沒有,業也沒有,果報也沒有。

佛菩薩在我們這個世間,他覺的是什麼?他曉得我們現前十法界依正莊嚴不過是一場夢境而已。所以,他在這個境界裡面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他住的是一真法界,他住的是不思議解脫境界,就這麼回事情。所以妙不可言!

我們今天怎麼樣修行,說實在話,我們從無始劫以來就修到今天,還是修成這個樣子,沒入境界。為什麼不入境界?就是始終把這個境界當真實,在這個裡面虛妄分別執著、起心動念;換句話說,無始劫以來修到今天,說的是修佛法,其實統統修的眾生法,什麼時候曾經學過佛法?幾時你要學佛法了,那就是回光返照,一念就成佛了。

由此可知,我們用分別執著、用意識心來學大乘、一乘佛法,這個大乘、一乘還是世間法。

清涼大師說得明白,用意識心(意識心就是分別心、執著心)來修學佛法,它的結果就是增長邪見。如果離開了經典,以意識心來修禪定,禪定是行門的總綱,不管修學哪個法門都是修定,大師說,它的結果是增長無明。

譬如我們這七天法會,如果我們不講經,也不講開示,大家都在這裡念觀世音菩薩,結果恐怕大多數都是增長無明。

每天給你講經,不念佛,天天在字裡行間去思惟、去幻想,增長邪見。

我們現在兩種都有了,兩種都有要是搞得不好,就是又增長無明又增長邪見,麻煩可大了!所以一定要會,這個裡頭有善巧。如果你會了的話,你聽經增長智慧,念佛是打斷無明,這個功德就殊勝,就不可思議了。這是講的佛法。我們把這幾句念下來。

「性相常住,循業發現,十界差殊」,這裡講十法界就是這麼來的,這把真相給我們說出來了。真實法裡面是性相常住,變現為十法界莊嚴,那就是循業發現。這個道理,佛在《楞嚴經》裡面給我們講得非常清楚,《楞嚴》過去我講過很多遍。

底下兩句話非常重要,諸位一定要牢牢的記住,「九界皆權,佛界為實」。因此,九法界我們都不能分別執著,你才能夠入佛法界。

下面這個幾句對我們現前來講很重要,為什麼?我們畢竟還沒有能夠捨妄想執著,沒有能夠捨掉。沒有能夠捨掉就是凡夫,既是凡夫,必定是起惑、造業、輪迴,所以底下這幾句話就重要了。 「如造上品惡因,報在地獄」,地獄就是這麼來的,本來沒有,是你自己變現出來的。不是佛、菩薩、閻羅王造一個地獄,你造了罪業,把你送到裡面去受罪,不是的,沒有,是你自己變現的。

你要不信,我們可以做個比喻,譬如我們這個心有惡心,常常想害人,你就會做惡夢,夢裡頭夢到惡人要害自己,不是你害別人就是人家害你自己,你會做惡夢。你的心要是純善的心,你做的夢是好夢;你心是清淨心,你就不作夢。

你既然曉得夢是自己心變現的,告訴你,十法界統統是自心變現的,地獄是自己變現的,惡鬼也是自己變現的,沒有一法不是你自己心變現的。所以修行最要緊的是修心!

什麼叫上品惡?什麼叫中品惡?在此地就不能給諸位詳細的講,註疏裡面大家自己好好的去看。

「中品惡因,報在餓鬼。下品惡因,報在畜生。修下品善因,感人趣。中品善因,感修羅趣」,趣就是我們講道,中品善因,感修羅趣,這是指天阿修羅。「上品善因」,這是生天。

「說四諦法,證聲聞果。說因緣法,證辟支果」,辟支是緣覺。

「說六度法,證菩薩果。此九皆權,不得云妙」,這個妙,單指佛法界;換句話說,單指一真法界,這才是妙。所以底下有一句說,「唯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這才叫妙。

再看心法,在一百三十四面最後一行。「心法者,以十法界千差萬別,唯一心造。」

佛在《華嚴》裡面告訴我們,「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這個心很難懂,所以禪家常講,「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成佛就是認識心、明瞭心了。

心在哪裡?心是什麼樣子?這是很大的問題。《楞嚴經》一開端就提出這個問題,「七處徵心」,找不到心在哪裡。「十番顯見」,佛告訴我們,心就是六根的根性。

六根的根性也不好懂,根性是盡虛空遍法界,不是說我們見性,見性就在我們眼睛裡面,那就錯了,怎麼樣你也無法體會。如果見性真的就在我們眼睛裡面,我們眼睛瞎了,那見性也完了。你讀讀《楞嚴》看,眼根有生有滅,見性不生不滅。

所以,阿難找不到心在哪裡。真心盡虛空遍法界,妄心也是盡虛空遍法界,那你要問了,妄心為什麼也盡虛空遍法界?因為真妄是一不是二,悟了就真,迷了就妄,迷了叫阿賴耶,悟了叫真如本性。只換名詞,絕沒有換其他的,只是換個名稱而已。

「此心能相能性」,性是本體,相是能現相。像我們每天晚上作夢,做的夢都不一樣,你能作夢的心是一,所作的夢,你們哪一位做過夢曾經做過相同的夢?有幾個人做的完全相同的夢?這個很少有。

它能夠現相,能現相的心是一個,所現的境界相,跟諸位說無量無邊,十法界依正莊嚴,全是自己心變現的境界。

「能凡能聖」,你迷了現的是凡夫相,覺悟了現的是佛菩薩相,都是這一個心。

「能善能惡」,一念慈悲,心就善,一念瞋恚,所謂是百萬障門開。

「能佛能眾生」,能成佛,也能成九界眾生。

由此可知,我們自己這個心真是萬德萬能。萬德萬能的心,就看我們自己如何去運用。諸佛菩薩大用無方,所以才能夠隨類化身,像觀世音菩薩的三十二應。

你要問他為什麼有這麼大的能力?本能如是,經上常講「法爾如是」,法爾是本來就具足這個能力。佛很明白的告訴我們,並不是說這種能力只有他有,而是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一切眾生都有心,既有心,換句話說,哪一個人沒有這個能力!我們有這個能力不會用,這才叫冤枉。

為什麼不會用?第二行就說得很清楚,我們接著念下去。

「故曰,心如工畫師,作種種五蘊」,這兩句話是《華嚴經》裡面的。底下幾句話就重要了,「特人不自觀心」,這句話就是佛之所以成佛,菩薩之所以成菩薩,就是他會觀心。

觀音菩薩之所以能成為觀音菩薩,你看《楞嚴經》裡面講的修行的方法,他就是會觀心,所謂是「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反聞就是觀心。

這個方法,我們在這一會當中要跟諸位同修細細的來討論,這是修行關鍵的所在。你要是不懂,不管你怎麼苦修,剛才跟諸位說過了,你還是修的眾生法,不會有成就。

修的眾生法,你是修的人天福報,你福報大了,福報大了煩惱也多。不要說我沒有福報的人有煩惱,福報大的人我看煩惱更多!這就是你沒有能夠擺脫眾生法。

「若能修攝其心,觀一切法,本來不動不退不轉,如虛空」,這個經上沒有句讀,諸位聽的時候可以把它圈起來,這個經是贈送給諸位的,將來你們自己帶回去。

「無所有性,觀心無心,法不住法,當下了悟,當下解脫,如大圓鏡,普照十方,此心法何其妙哉」。

這是把心的體、相、作用它的妙處都給我們點出來了,實在是妙,妙不可言!

「佛無別法,即心是佛,心不自心,即眾生心。心佛與眾生,是三無差別。」所以,這個三法皆不可思議,三法都稱之為妙。

這個地方我們只說一個大概,最重要的就是你要曉得心法的重要。我們今天所有的功夫都應當用在心法上,會用功的人,就像清涼在《華嚴》裡面所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

如果你要覺得處處還有障礙,那是你不會用心,會用心的人沒有障礙,不會用心的人處處有障礙。

會用心的人,所有的境界都是自己「修攝其心」的增上緣,不會用心的人,所有的境界都變成障礙。不但逆境是你的障礙,順境更是障礙,為什麼?順境裡面你起貪心,你起慳吝心,你捨不得放下,所以順境的障礙比逆境還要大!

佛法的修學先從逆境裡面修,先學苦行,大迦葉尊者為榜樣,修頭陀行。

到逆境的時候沒有障礙,心得清淨了,再修順境。順境是以善財童子為榜樣,你看善財童子一出生,他家裡的環境,連草木都長成金芽、銀芽,都現的七寶,那是現的一片順境。順境再圓滿了,順境裡不動心了,那就成佛了。

可見得會修心的人,無論在什麼境界都是增上緣,無論是什麼人,善人、惡人都是善知識,都是佛菩薩。不善修心的人,給諸位說,佛菩薩來了也是魔,也是障礙。

譬如你念佛,你念得那個心剛剛清淨,要得一心了,忽然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現在你面前,你的心一歡喜,你的定完了,一心馬上沒有了。那個阿彌陀佛、那個觀音菩薩就是魔,把你一心破壞了,你的功夫就失掉,再也得不到了。

所以《楞嚴經》裡面講,不管什麼境界現前,統統不要理會,見如不見,聞如不聞。

你要觀心,決定不能放棄你的功夫,這個觀心就是觀世音菩薩「入流亡所」,就是那個入流。從初發心一直到如來地,所用的功夫就是入流兩個字,入流就是向內觀照,不向外攀緣,向內觀照。

一失掉了觀照的功夫,心就被外面境界牽走了,這是用功的人講大病。

下面有講,「本跡二門,皆具十妙」,這在一百三十五頁最後一行。在這個地方,我只跟諸位提示什麼叫本,什麼叫跡。

本,是佛在果地上的境界,前面講十法界,佛法界是本,其餘的九法界都叫跡,佛可以非常自在無礙的示現在九法界利益眾生。

本跡皆具十妙,這個十是表法的意思,不是定數,是表無量無邊,無有一法不妙。無量無邊的法說不盡,歸納為十大綱領,略說而已。

這個裡面,在一百三十六面我們看到,有「境妙、智妙、行妙、位妙、三法妙、感應妙」,這些經文、註疏諸位自己去研究、去看,重要的地方我跟諸位提一提。

境是講境界,境界無量無邊。智是講的智慧,佛法裡面所說的一切種智,這是如來果地上的智慧,也是我們真心(就是一心)本自具足,這是真智慧。起作用的時候就叫做道種智,也叫做後得智,或者叫做權智,是為他受用的。自受用的就是根本智,就是一切種智。

自受用的是什麼樣子?《般若經》上常說「般若無知」,自受用的就是無知。對別人講,他受用是無所不知。

也許諸位心裡面有疑惑,我們自己受用應該無所不知,他受用的時候,他無知,我無所不知。這就迷了,這就叫顛倒錯亂,這就迷了,無明就這麼起來的。

所以《楞嚴》上說得很好,富樓那尊者請教釋迦牟尼佛,我們這個無明從哪來的?什麼原因而有無明?佛講得很好,「知見立知,是無明本」,無明的根本就是這麼來的。我有智慧,我樣樣都通,這就是無明的根本。佛與大菩薩,你問他,他一無所知。我們讀《六祖壇經》,人家請教六祖,六祖自己說他無知,他什麼都不會。

自受用裡頭是無知無能,他受用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我們要懂得這種甚深的道理。

我們要求的智慧求什麼?求無分別智,要求這個,這是真智慧。所以佛法那些方法,都是叫你求根本智。

根本智怎麼求?根本智就是清淨心。所以,歸結到究竟,還是講的一心不亂。
一心不亂裡面有無量無邊的智慧,但是這個智慧它不起作用,所以叫無分別智,它不起作用。別人來問,問什麼你就能答覆什麼,那叫後得智,為他受用,那真是無所不知。本身在清淨心、在定中,你問他,什麼能幹他也沒有,他要替別人服務、替大家做事,他表現的是無所不能。

所以我們不能把他受用當作自受用,把自受用當作他受用,這就是顛倒錯亂。

《彌陀經》裡面講的,「一心不亂」、「心不顛倒」,這個意思很深很深。佛法的智慧是從清淨心當中開發出來的、顯現出來的,修清淨心則必須要修戒律,就是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沒有說是沒有得定,智慧就開了。無定的智慧,佛法裡面講狂慧,是屬於世智辯聰,不是般若智慧。

第三講行,行是行為,行是造作。行一定要以智為基礎,你這個行為是智慧的行為,智既然妙,行哪有不妙的!所以修行重要的是心行,心正了,我們身與口自然就正。特別是在中國的禪宗,注重從根本修,從根本修就是從心地上修。最近我們館長啟請講《梵網菩薩心地》,給我們一個很大的啟示。這部書只有兩卷,一個小冊子,將菩薩修行的,就是心、行、境界、理論、方法、總綱領完全提示出來。

《梵網經》也是屬於一乘經典,一般古大德判教,判一乘經的只有三種,《華嚴》、《法華》、《梵網》,這三部經是一乘佛法。換句話說,我們要修華嚴境界、要修法華境界,離開了梵網菩薩心戒,那就不得其門而入。

《華嚴經》有地位,雖然講四十一個階級,它又說「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所以它是圓教經典。

《法華經》裡面更妙,它「不落階級」,就像永嘉大師對六祖所說的一樣,不落階級。這句話在一百三十七面第一行,它上面有一句,「今經圓位,不落階級」,確實屬於究竟一乘。

再看第二行,第二行這一條很重要,「三法妙」。「三法即三軌」,軌是軌則、軌道,換句話說,必須要遵循的,離開這個軌道,你就差錯了。

十妙裡頭其餘的九條,你記得也好,不記得也沒關係,這一條是一定要記住。為什麼?對你用功,它是一個重要的指導綱領。

第一個「真性軌」,這是修行第一個必須具備的條件。真性就是真心,我們講菩提心裡面直心,佛在《觀無量壽經》裡面講的至誠心。連世間人拜神也常說誠則靈,不誠就不靈,真性就是至誠心。不但在出世間法這是第一個重要的修學綱領,世間人講學問、講修養也把它擺在第一,儒家的教學所謂誠意、正心,就是說的這個。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格物就是我們這個地方講的行妙,致知是我們講的智妙,誠意、正心就是我們此地講的三法妙。儒家也了不起!

這是講用心,我們一定要用真誠之心,無論是對人、對事、對物,要用真誠。不要說別人都欺騙我、用假心對我,我還要用真心對待他?那你要問,別人甘心墮落生死輪迴,你也甘心嗎?你要成佛、要成菩薩,你用的心跟他就不能一樣。成佛、成菩薩,了生死、脫輪迴,證一真法界,就一定要用真心,這是不能不知道的。

不管人家用什麼心來對我,我只用一個心待人,只用一個真誠,決定不變。

這是你學佛你有了基礎,你具足一個最重要的條件,在因緣裡面講這叫親因緣,這叫佛性種子。

第二個條件是「觀照軌」,這就是用功的要領。無論你修學什麼法門,一定要有觀照的功夫,沒有觀照功夫,你這個法門是白修了。為什麼?沒有觀照你不能得定、不能開慧。不能得定就不能斷煩惱障,不能開慧就不能破所知障,二障不破那是六道凡夫。所以,不能沒有觀照。

古大德給我們講修行功夫有三個層次,第一個就是觀照,再升一級就是照住,再提升一級就是照見。

這三個功夫用在念佛法門上,觀照得功夫成片,帶業往生,生凡聖同居土。你念佛裡頭沒有觀照,雖然念一輩子佛,還是不能往生。

諸位要記住,我們不是這一生學佛,我們過去生中生生世世都修念佛法門,都沒有能夠往生西方世界。什麼原因?就是念這一句佛號裡頭沒有觀照功夫。所以念了一生佛,生生世世念佛,那個佛號都變成福報,變成人天福報。我們這是要覺悟。

照住就是得念佛三昧,事一心不亂。照見就是理一心不亂,那個境界跟《心經》裡面所講的一樣,「照見五蘊皆空」,是圓教初住菩薩的境界。這是我們一定要懂得的。

諸位要深入研究這個道理,要想明白這個方法,你看江味農居士《金剛經講義》,他說得很清楚,也說得很多。

所以觀照我們一定要曉得。觀照還是用的意識心,到照住也是用的意識心,照見就不用意識心了,用意識心不能照見。

何謂觀照?觀照就是我們常常自己能提醒自己,就是觀照。譬如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的時候,起心動念了,起了貪心,馬上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這一句佛號就提醒我們觀照的功夫。

我怎麼又迷了?怎麼又起心動念了?心又往外跑了?一提起佛號,把這個心就收回來了,這是觀照功夫。心不往境界上跑,不向外去留意,把心收回來;外面境界還是一樣清楚,心不被境界所轉,這就是觀照的功夫。

這個功夫淺,但是要做,要不斷的去做,為什麼?一失去觀照,心馬上就被外面境界牽跑了。所以古人講「不怕念起」,念是妄念,「只怕覺遲」,覺就是觀照。心裡一念不平、一念瞋恚,立刻想到「南無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就心平氣和,瞋恚自然就消除。所以它有這個功德在。

佛菩薩的名號,幫助你觀照的,經文重要的句子,幫助你觀照的,所以你要記得。

我們在一切境界裡頭,放不下的時候、過分認真的時候,想到《金剛經》上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那有什麼放不下的?想到「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還有什麼好執著的?這一放下、一不執著了,你看看這個心多自在,患得患失那個妄想立刻就消除,這就叫觀照。

時時能夠提得起觀照,你看境界哪有不自在的?前面跟你講的,什麼叫會用心?會用心的就是常常提起觀照,會用心。不會用心的人,他這個觀照提不起來,不管他每天念多少部經,念多少萬聲佛,他裡頭沒有觀照的功夫,都不起作用;不能斷煩惱,不能開智慧,不能成就功德。

底下講「資成軌」,資成就是所有的境界都資助我們、成就我們,了不起的功德。諸位不要以為善緣是資成我們,逆緣的資成更大。

本經「提婆達多品」,釋迦牟尼佛讚歎提婆達多,提婆達多是惡人,處心積慮要害釋迦牟尼佛,要把他害死,總是障礙,總是找麻煩。釋迦牟尼佛說,如果沒有提婆達多善知識,他不能圓成佛道,他之所以能夠成佛是提婆達多資助成就他的。

提婆達多墮地獄了,為什麼?障礙佛法,破佛。釋迦牟尼佛派了目犍連,幾個有神通的大弟子到地獄裡去問候他,看到他在地獄享受比天堂還舒服。他謗佛毀法這是他的罪,墮地獄,他有那麼大的福報在享受,他幫助釋迦牟尼佛成佛,這個功德多大,這個福報太大了!所以一方面墮,是一方面又在享受,你看果報真是不可思議!
他害那個人,結果那個人不但沒有害到,反而幫他成佛了。他害那個人的心墮地獄,幫助那個人成佛這個福,在地獄裡頭享福也比天堂還舒服。

你看,不是眾生法妙嗎?假如那個惡人,譬如障礙佛,佛要是一念瞋恨心起來,你障礙我,我總得要報復你,好了,提婆達多墮地獄受罪,釋迦牟尼佛也得墮地獄受罪。

諸位曉得,你一個人成就,一切人都成就;你一個人墮落,大家統統墮落。你們想想看這個道理,合不合理?佛是講理的,不是不講理的人。我們想想真有理!有理才有這個事,資成軌。

所以,在「法師品」裡面,佛說,如果一個修行人能夠以三軌自持,守住這三個法則,再能夠修「安樂行品」裡面的四種安樂法,那你是在任何境界裡面都可以隨心所欲、得心應手,一切的障礙、災難自然消除。

可見得法法皆妙,唯在我們自己要通達這個道理,要在境界當中會用心,那就無有一法不妙了。

「感應妙」,我們留在「普門品」裡面講。

「神通妙」,在一百三十八頁第四行。這裡頭有兩句話,第四行當中,諸位看「七神通妙,神謂難測,通謂無礙」。

諸位記住這兩句就好。因為有很多人把神通都誤會了,錯解了意思,這是神通兩個字正確的解釋。

神是什麼?超越我們的常識,所以說不可思議。通是通達無礙,是這個意思。

「說法妙」,特別是讚歎這部經,佛在法華會上「開權顯實」,「廢權立實」,就是完全說真實話。在過去,有許多境界隨順眾生說的,法華會上完全是說佛自己親證的境界。這是說法之妙,所以稱之為《妙法蓮華經》。

「眷屬妙」裡頭也提到提婆達多,在一百三十九面最後一行。看「應生眷屬」好了,倒數第三行,第五這一小段,應生眷屬,應是應化。「華嚴云,佛初托胎」,佛要到我們人間來,他也要來投胎,跟我們人一樣,沒有兩樣。「諸法身大士,侍衛下生」,所以說「一佛出世,千佛擁護」,那些佛與大菩薩都發心幫助釋迦牟尼佛弘法利生,來做他的眷屬,所以也都來下生了,「散降餘胎」。有的人「作親中冤」,是釋迦牟尼佛的兄弟,提婆達多是釋迦牟尼佛的堂兄弟,但是跟他做冤家。其實都是佛菩薩化身的,都不是真的,哪有真正冤家!

「引諸業者」,像弟子當中六群比丘,那真是惡人嗎?也是示現的。就好像大家來捧釋迦牟尼佛,你來唱個主角,我們都給你做配角,把這一台戲唱得圓圓滿滿,表演得有聲有色,是這麼來的。

如淨飯王、摩夜夫人,這是佛的父親跟母親,「乃千佛父母」。羅睺羅,「羅云」,是釋迦牟尼佛的兒子,「千佛之子」。「調達」就是提婆達多,「是善知識」。「諸聲聞等內秘外現者是也。如是眷屬,前後圍繞」,這是講的眷屬妙。

全都是教化我們的,佛在那裡教化我們,圍繞佛的大眾個個都是我們的善知識,都是我們的老師,我們在他表演當中,真正覺悟到宇宙人生的道理。

底下講「功德利益妙」,這個功德決定真實。

下面則講到「本門」,本門裡面這個文也很長,我們只看後面的「本利益妙」,在一百四十三面第一行。「如今之成熟者,由於大通時覆講之益」,我只跟諸位說這一句,特別提醒諸位複講的利益。

這是講釋迦牟尼佛本身的事情。他在發心學佛的時候,那個時候,也是無量劫之前,有一尊佛叫大通如來,他是王子,當時有十六個王子,聽了佛講經之後,他們複講。

所以佛門裡面這些法師,他們的出身都是從複講而來的。複講並不是我們中國人所發明的、所提倡的,由來久遠,大通如來那個時候就複講了,在我們中國過去叢林裡面叫講小座。 所以,佛門的法師是這樣培養的,從前沒有什麼辦佛學院的。法師講經,選拔聽眾當中哪些人有這個天賦、有這個志願,他將來有這個志願出來做法師,弘法利生,講經說法。

他要有這個志願的話,老法師一定就把他請出來,叫他複講。複講就是講小座,早晨我們講的這一段經文,複講的人他很用心的聽,為什麼?到下午的時候,他要把這段經文重複講一遍,講給大家聽。不複講的人聽經,給諸位說大概只能聽個二成、三成,為什麼?不用心。複講的人大概可以聽到五、六成,為什麼?下午要我講,我不能不用心聽,用心就不一樣。

我們過去在台中跟李老師學,我們學講經的這些人都坐在第一排,靠得最近。因為那個時候,擴音器是有了,沒有錄音機,靠得近聽得清楚,很用心的聽。為什麼?到第二天、第三天就要複講。是從複講當中出來的。在台灣這些講經的老法師們,他們的出身也是複講出來的。

有一年演培法師回國,有一些居士們帶他到烏來去玩,他也請了我一道,我跟他坐在一起,討論到佛學院的事情,他談到佛學院就搖頭。他說他的出身是在諦閑老法師座下講小座,就是複講,他的基礎在那個地方奠定的。那個時候他很年輕,他十幾歲出家,做沙彌的時候,他很聰明,諦閑法師很喜歡他。諦老圓寂之後,他就跟倓虛法師。所以,這些法師都是出身在複講。

這種方法現在人是不屑學,認為這個方法太古老、太笨了,你要學新方法,新方法出不了人才。

複講這個方法從大通如來一直到釋迦牟尼佛,從釋迦牟尼佛可以說一直到我們前幾代,都用這個辦法成就。今天佛學院辦的雖然多,佛學院出來幾位法師?台中李老師教學用複講的方法,兩年當中成就了二十多個人,這二十多個人個個都能上台、都能講經。我還沒有看到哪一個佛學院,能夠說在兩年當中能成就這麼多人。

所以我們要重視複講,然後才能夠流通大法。「觀世音普門品」是弘法流通,這才是真正利益。

底下我們把它念下去,「然六百八十萬億恒沙之眾獲益,豈無先世之緣哉。若非有益,安得覆講而得度?當知今世之得益,又待後世之成熟。況後世之得益,豈無成熟之得哉?如是諸佛三世益物」。

物是指九法界的眾生,如果說人,人不能包括天,不能包括三惡道;說物,這一個字就把九法界有情眾生統統包括在其中了,「化化不絕,是本利益妙」。

所以,諸位真正發心,一定要學講,學講從複講開始,先學複講。

下面是講「蓮華」,蓮華是比喻,註子裡面說得很清楚,我們在此地把它略掉了。

表解裡頭簡單的提示,皆以喻妙法。蓮花是因果同時,開花的時候當中就有蓮子,取「因賅果海,果徹因源」,取這個比喻、取這個意思,來喻這個妙法。

「經」之一字,「具」,具是具足,「貫攝常法」這四個意思。這四個字大乘裡面都有註解,諸位一看就能夠明瞭。

到這裡我們只是把經題給諸位簡單的介紹出來。
底下有乘攝、教體、宗趣,這個地方應當是把線要拉到釋題這個地方來才對,他把這個當中斷掉了,這是畫表的人他不懂這個格式。

這一段我希望諸位看,我們也不必講了。我跟諸位列的表是個綱領,你們把玄義裡頭一對照就清楚了,這幾句都是玄義裡面摘錄出來的;換句話說,是玄義裡頭最重要的句子。玄義記不住,把這幾句記住就好。

今天晚上我再跟諸位介紹品題,就是入這部經了,以下冊「普門品」為中心,上冊就用不上了。

« Sách này có 4 chương »       » Xem chương tiếp theo »
» Tải file Word về máy » - In chương sách này

_______________

MUA THỈNH KINH SÁCH PHẬT HỌC

DO NXB LIÊN PHẬT HỘI PHÁT HÀNH




Giai nhân và Hòa thượng


An Sĩ toàn thư - Khuyên người bỏ sự tham dục


Vô niệm (Pháp bảo Đàn kinh)


Có và Không

Mua sách qua Amazon sẽ được gửi đến tận nhà - trên toàn nước Mỹ, Canada, Âu châu và Úc châu.

XEM TRANG GIỚI THIỆU.





Quý vị đang truy cập từ IP 18.117.72.224 và chưa ghi danh hoặc đăng nhập trên máy tính này. Nếu là thành viên, quý vị chỉ cần đăng nhập một lần duy nhất trên thiết bị truy cập, bằng email và mật khẩu đã chọn.
Chúng tôi khuyến khích việc ghi danh thành viên ,để thuận tiện trong việc chia sẻ thông tin, chia sẻ kinh nghiệm sống giữa các thành viên, đồng thời quý vị cũng sẽ nhận được sự hỗ trợ kỹ thuật từ Ban Quản Trị trong quá trình sử dụng website này.
Việc ghi danh là hoàn toàn miễn phí và tự nguyện.

Ghi danh hoặc đăng nhập

Thành viên đang online:
Rộng Mở Tâm Hồn Nguyễn Sĩ Long Rộng Mở Tâm Hồn Phạm Thiên Rộng Mở Tâm Hồn Phan Huy Triều Rộng Mở Tâm Hồn Tam Thien Tam Rộng Mở Tâm Hồn Pascal Bui Rộng Mở Tâm Hồn Tri Huynh Rộng Mở Tâm Hồn caokiem Rộng Mở Tâm Hồn hoangquycong Rộng Mở Tâm Hồn Lãn Tử Rộng Mở Tâm Hồn Ton That Nguyen Rộng Mở Tâm Hồn ngtieudao Rộng Mở Tâm Hồn Viên Hiếu Thành Rộng Mở Tâm Hồn Chúc Huy Rộng Mở Tâm Hồn Trương Quang Quý Rộng Mở Tâm Hồn Lê Quốc Việt Rộng Mở Tâm Hồn Du Miên Rộng Mở Tâm Hồn Quang-Tu Vu Rộng Mở Tâm Hồn phamthanh210 Rộng Mở Tâm Hồn An Khang 63 Rộng Mở Tâm Hồn Vạn Phúc Rộng Mở Tâm Hồn zeus7777 Rộng Mở Tâm Hồn Trương Ngọc Trân Rộng Mở Tâm Hồn Diệu Tiến Rộng Mở Tâm Hồn Nguyên Ngọc Rộng Mở Tâm Hồn Trần Thị Huyền Rộng Mở Tâm Hồn Thiện Diệu Rộng Mở Tâm Hồn Nguyễn Văn Minh Rộng Mở Tâm Hồn Diệu Âm Phúc Thành Rộng Mở Tâm Hồn Thiền Khách Rộng Mở Tâm Hồn nước Rộng Mở Tâm Hồn Bui Tuyet Lan Rộng Mở Tâm Hồn Xuân Thôn Rộng Mở Tâm Hồn Nguyên Độ Rộng Mở Tâm Hồn Thích Quảng Ba Rộng Mở Tâm Hồn Pháp Tâm Rộng Mở Tâm Hồn Dinhvinh1964 Rộng Mở Tâm Hồn Yduongvan Rộng Mở Tâm Hồn Trí Tuệ Từ Bi Rộng Mở Tâm Hồn Tiến Mạnh Rộng Mở Tâm Hồn Hoat Khong ... ...

Hoa Kỳ (73 lượt xem) - Việt Nam (71 lượt xem) - French Southern Territories (14 lượt xem) - Saudi Arabia (2 lượt xem) - Philippines (2 lượt xem) - Hà Lan (1 lượt xem) - Mauritius (1 lượt xem) - Algeria (1 lượt xem) - Kenya (1 lượt xem) - Nga (1 lượt xem) - ... ...